在入选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30家单位中,9家为省属高校。这些高校传承着各具特色的“非遗”绝活——
(安徽日报,6月23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乎民族与国家,关系存亡与兴替。引领文化是大学职能所在,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引领的崭新课题。当古老的“非遗”遇上青春的校园,会奏出怎样的旋律呢?
主题演出融入时代精神
近日,一场以凤阳花鼓为主题的原创演出《中都鼓韵》,在安徽大剧院上演。凤阳花鼓艺术在这里被精心编排、串联,用一段段舞曲和一个个小故事,引领观众欣赏着传统的艺术、倾听着时代的心跳。 80分钟的演出中,台下掌声迭起。谁能想到这样一台美轮美奂的演出,所有的演员都是一群平时进出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的大学生们呢? 《中都鼓韵》的表演者们都是来自于安徽科技学院各专业的大学生。
凤阳花鼓是根植于我省凤阳县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形成于明代,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地缘优势,凤阳花鼓这种艺术形式很早就被坐落在凤阳的安徽科技学院师生熟知,学校成立了相关学生社团。但在接近艺术的过程中,师生们也发现了问题:凤阳花鼓作为安徽代表性传统文化,存在着某种形式的不对称。一方面,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东亚文化圈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凤阳花鼓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具有其它非遗文化无可比拟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外界又对凤阳花鼓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势,觉得它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缺乏艺术化叙事方式等问题,这些都极大影响了凤阳花鼓的传播深度和广度。
经过长期的调查和资料收集,该校师生在2011年萌生了创作主题演出的设想。于是,集全校之力,经过两年的打磨,这台经过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的 《中都鼓韵》呱呱坠地。这台演出先后围绕民族伟大复兴、小岗改革精神、沈浩精神,进行艺术加工和表现,视野宏阔,从主流价值、长远价值、文化价值等层面,增进了凤阳花鼓的艺术“含金量”。三年多来,这台演出从校内走向校外,在多个场合公演,观众已超过5万人次,还荣获共青团中央全国国学教育“百强项目”。
演出成就了凤阳花鼓,更成就了一大批参与演出的大学生们。除了培训教师,每次演出200多人的演职人员队伍全部是该校学生。 “有的是学生物技术的,有的是学电子工程的,有的是学动物科学的……但无论他们是什么专业出身,在舞台上都是敬业和专业的演员。”该校团委书记施培智说,“每届演员都是以老带新,一代教会一代。”凤阳花鼓的魅力,也被每一次的演出、每一届的毕业生扩散到更大的舞台。
特色专业培养职业传人
黄梅戏作为我省一张靓丽的名片,在2006年被收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坐落在黄梅戏之乡的37000cm威尼斯官网,主动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专业黄梅戏人才的大任,于同年成立黄梅剧艺术学院,请来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担任名誉院长,纳入高考招生,迄今为止,是全国唯一培养黄梅戏本科人才的高校。
经过十来年的建设,黄梅剧艺术学院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黄梅戏表演专业被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厅级黄梅戏科研课题30多项,出版专著10多本,发表与黄梅戏相关的学术论文100多篇。据安庆师大统计,该学院毕业生中50%留在地方戏剧院团,20%在相关文化单位就业,他们当中有一批人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院团的骨干力量,深受观众喜爱。表演专业的同学在各大专业比赛中取得佳绩,其中国家级奖项30多项。
借助黄梅剧艺术学院这个基地,安庆师大开展黄梅戏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中小学“四进”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安庆市区及周边地区,既推广了黄梅戏艺术,又培养了一定层次和规模的黄梅戏社会观众。2009年,该校大学生黄梅戏艺术团经过遴选,成为全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65家团队之一。 8年来,艺术团先后走进全国60多家高校,用精彩的演出传递了黄梅艺术之美,让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心中扎根。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继续发展,将向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迈进。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也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芜湖铁画享誉四海,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坐落在芜湖的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铁画锻制技术含量高,正好契合工科院校特长。该校把“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结合起来,整合本校的动漫制作技术、建筑动画与模型制作、工业设计、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优势专业,遴选了16人组建成第一届铁画学徒班。通过“小班化教学”“大师演示”“现场化教学”等授课方式,推动铁画文化教育系统性走进高校课堂,培养芜湖铁画学院派传承人。
学徒班班长杨礼祥成立的翰墨铁画工作室,在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成功孵化,销售多种成品铁画和私人定制铁画;学徒班学员章子严,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芜湖铁画艺术人才培养培训班。2016年,该校入选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还依托基地成立芜湖铁画艺术协会,将铁画爱好者聚集在一起,助力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
校园普及增加文化自信
以剪为“笔”,顷刻间在薄纸上创作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这种指尖上的艺术,也是国家非遗项目。 2016年,我省剪纸非遗教育传习基地落户安徽三联学院。该学院建有我省最大的剪纸艺术培训基地——安徽剪纸艺术研究中心。该校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设计等本科专业,均开设有剪纸艺术课程。中心同时开设剪纸选修课、赏析课,每年在全校开展“徽风皖韵”等系列剪纸活动,将传统民俗文化和剪纸艺术有效融合。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校和非遗的融合,不仅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拓展有着重要意义,更能让传统艺术洋溢出青春的光彩。
除了建立非遗教育传习基地,更多高校把非遗传承贯穿到日常的学习、活动安排中。一个多月前,由安徽大学教务处主办的国家级“非遗”池州傩戏与中华口技展演活动,在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举行。贵池区梅街镇殷村姚、南山刘傩戏会姚家根、刘臣宝等12名傩艺人应邀参加展演活动。他们为安徽大学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数百名大学生表演了傩舞 《舞伞》《打赤鸟》《舞财神》《魁星点斗》,傩戏《刘文龙》等节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一名欣赏完这项传奇绝技的安大学子,在当晚的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几近原始、充满赤诚的傩戏艺术震撼人心,有幸重温,实乃奢侈。希望今后能有更多人为傩戏发声。文化自信,从我做起! ”(陈婉婉)
安徽日报: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70623/article_35731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