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首页 >> 学术动态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论当代文学理想

发布单位:科技处   发布日期:2012-03-30

3月29日晚,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在龙山校区音乐厅作了题为“寻找文学理想的灯火”的学术报告。文学院部分教师、古代文学研究生及汉语言文学本科生共400余人聆听了报告。

童庆炳先生首先以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为切入点探讨文学的良心问题。他指出《一个人的遭遇》实际上是对苏联卫国战争题材创作路线的一次调整和改造,它在历史理性维度外加入了人文关怀维度,把文学的历史理性维度与人文关怀维度并置,使两者在作品中保持张力状态。他在对《洼地上的战役》和《集结号》等作品的阐释中,进一步强调了历史与人文之间保持张力的重要性。

童庆炳先生接着通过分析《告别马焦拉》、《蛙》等作品,说明和平建设时期同样需要遵循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张力的创作原则。他进而指出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来说,在保持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张力外,还要求作品要合情合理,要有勃勃的气息,浓郁的氛围,可感的情调,优雅的韵律,绚丽的颜色。

最后童庆炳先生论及他和陶东风教授的 “张力论”,指出当代文学的理想和出路在历史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三者的辨证关系中。

文学院院长方锡球教授在总结中指出,童先生从分析文本入手,谈文本批评与理论批评,强调当代文学作品不应只抓住历史理性,忽视人文问题,而是要保持张力;童先生在张力话语基础之上提出的审美升华,具有合情合理的真实性,作品的五点要求是健康的生命量态,这种量态即是作家的良心;历史维度、人文关怀以及审美升华构成有机整体,也是文学的灯火,理想的出路。

童庆炳先生风趣的语言、广博的视野、独到的见解、丰厚的学养充分展示了大家风范,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童庆炳先生现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在文艺心理学、艺术文体学、中国古代诗学、中西比较诗学、美学基础理论等领域均有高深造诣,是有国际影响的著名学者。(文学院 寇海侠)

版权所有:37000cm威尼斯官网    

皖ICP备16009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032000105号 

菱湖校区:安徽安庆菱湖南路128号  邮编:246011

龙山校区:安徽安庆集贤北路1318号  邮编:246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