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下午,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姚文放教授在行政楼一楼报告厅作了题为“说‘是’谈‘非’论‘去’——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审美文化的逻辑走向”的学术报告。文学院部分教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及汉语言文学本科生150多人聆听了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委员、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方锡球教授主持。
姚文放教授指出人类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后现代三个阶段,前现代文化处于未分化状态,现代文化走向了分化,后现代的文化则显示出去分化的趋势。从前现代经现代再到后现代,审美文化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段历程。虽然在局部、细节中可能会有例外和偶然,但其主流、概况却迈不出这一基本框架。随后姚教授提炼出三个分别标示这三个历史阶段文化状况的关键词,即前现代突出的关键词是“是”,现代盛行的关键词是“非”,后现代流行的关键词是“去”。紧接着他将这三个关键词放进三个历史阶段的审美文化之中去考察,并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使得此逻辑进程更加清晰化、明确化。最后,姚文放教授和在座的师生进行了积极的问答互动,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
方锡球教授在总结中指出,姚文放教授的学术报告对美学体系追求整合与改写,将审美现象分为三个阶段,并用三个概念加以概括,这是在理论研究整合、改写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姚教授有鲜明的方法论意识,他将传统的价值论和新方法综合运用,实现了方法上的创新。姚教授的问题是面向中国审美文化的现实,在宏观研究的同时进行微观上的考据,论证严谨,辨析详尽;他对现代、后现代的建构较以往更贴近现实。
姚文放教授长期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与教学,发表论著500余万字,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现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评审专家,《文学评论》杂志编委,教育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