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4日~26日,中国农业历史学会2023学术年会在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华南农业大学主办,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等多所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百多名学者和研究生参会。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安庆师大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祥稳和37000cm威尼斯官网人文学院2021级历史学研究生林梓彬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过渡时期淮河流域灾异与社会问题研究”部分课题组成员应邀参会,并分别展示了建国初期淮河流域农业史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会议期间,张祥稳教授主持了“近现代农业发展与转型研究”专题论坛活动。
张祥稳教授等在《过渡时期淮域农作物品种改良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淮河流域的口粮缺乏和社会生活贫困问题异常严重,其主因之一在于粮油棉作物因长期种植而品质退化严重造成的产量低而不稳,因此,过渡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品种改良事业,建立相关管理和研究机构,以粮作和棉花为重点,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农家良种评选和推广活动,引进、试种、繁育和推广优良品种,使麦作和棉花品种基本上实现了当代的第一次更新换代,有效地提高和扩大了粮油棉作物的面积和单产。但改良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评选、引进和繁育的优良品种数量有限,使得农作物品种处于传统土种由于引进新品种并用阶段,相对忽视谷子、高粱、油料作物、绿肥和烟草等品种改良,使得农作物产量的提升有限;引进的优良品种主要源于国外,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新品种缺乏;甘薯和棉花等作物品种出现“一种花”问题;等等。所有这些,也是其时我国各主要农业区相关情况的缩影。
(张祥稳教授主持“近现代农业发展与转型研究”专题论坛活动现场)
(2021级研究生林梓彬在专题论坛上发言现场)
林梓彬的《过渡时期淮域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问题研究》一文认为,过渡时期,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特别是口粮缺乏问题乃是制约该域社会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其主要成因之一是农作物病虫害,其呈现种类多、发生频繁、危害性大、河湖地带多发、虫害多于病害、与气象灾害关系密切等特征。面对这一情况,党和政府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逐步建立植保机构、培养防治人才、推广“六六六”和喷雾(粉)器等化学农药及新式药械,但由于相关技术和人财物力等方面的不足,施用低效土农药和采取人工捕捉害虫等现象仍较普遍,因而决定了其病虫害防治事业处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
近年来,该院师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加强了与学术界的联系,拓宽了知识视野,对于推动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撰稿、供图:林梓彬 编辑:张婷婷 审核:金松林 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