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学校第四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正式启动以来,人文与社会学院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要求,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积极备战“挑战杯”。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关心和指导下,努力营造了浓厚的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氛围,广泛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积极性,结合专业和人才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竞赛、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新模式。
高度重视,提前部署,营造氛围
早在10月初,根据往届“挑战杯”赛事和人文与社会学院实际情况,学院提前制定了《人文与社会学院2012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方案》,成立了院级“挑战杯“指导小组,并重点就前期宣传、进度安排等内容作了统一部署。在学校正式启动“挑战杯”赛事活动后,学院领导班子从赛事组织、指导教师安排等方面对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力度,为每一个参赛团队配备指导教师;要进一步落实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奖励措施,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学术科技活动。
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学院通过分析历届挑战杯赛事作品,制作了挑战杯赛事简介,利用团总支微博、新浪博客、团学简报等平台,广泛宣传,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团总支主题活动等形式,积极宣传、全面动员、广泛发动学生的整体积极性。在预报名过程中,广大同学表现出了踊跃参与、挑战自我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学院重视人文科学,追求学术真理的优良学风。
自主申报与专项指导相结合
为了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取得新突破,学院总结了前几届“挑战杯”经验,在学生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加大了学生申报作品的评定和筛选力度,确保各团队将各自作品往深度做、向广度推。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对各参赛团队的选题从创新性、前沿性、研究深度以及学术规范型等不同角度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并针对各个作品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对学生的预报名课题进行了筛选,对一些课题较为陈旧或者不符合挑战杯赛事要求的选题进行了调整。
在对选题进行科学评审、合理筛选的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多场“挑战杯”系列培训活动,对参赛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和参赛经验的培训。在培训会上,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许俊杰对各参赛团队选题进行逐一分析,对团队组建进行了具体指导,并就大学生“挑战杯”赛事的具体要求进行了分析,提高了参赛团队对“挑战杯”赛事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热情。
将参赛作品与学生科研、毕业论文、教师科研相结合
学院将学生参加“挑战杯”的作品申报与学生科研立项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相结合,从中整合和挖掘优质的项目资源,资助、扶持一批优秀学生科研项目,促进学生将赛事活动与专业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引导学生主动联系专业指导教师的同时,学院积极做好专业教师的动员和激励工作,实现师生间的双向合作。同时,学院成立了总支书记陈秀、院长李义中、副院长张祥稳等学院领导以及学院教授组成的专业教师指导小组,指导小组的教师每人至少带领一支参赛队伍,并对学生申报作品的选题、调研及撰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确保参赛项目的整体质量。与此同时,学院还要求申报作品要寻求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的支撑,要求参赛学生在参加“挑战杯”竞赛的同时,积极融入到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去,在提高参赛作品创新性和应用性的同时,培养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学术科研意识。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威尼斯官网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竞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内容。作为学院学术科技活动体系的龙头,“挑战杯”竞赛为同学们搭建了科技创新的平台,培育了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也是学院读书工程建设的良好载体,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科技文化氛围。
日前,人文与社会学院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选题工作已基本完成,各参赛团队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作品申报材料。(人文与社会学院团总支)